{台劇}植劇場—五味八珍的歲月(What She Put on the Table)(共6集),有雷觀後感,每一個人的傅培梅味道都在記憶裡發酵。

播放時間:2017

個人:7/10

——以下是有雷心得,請小心服用。——

 

其實也不知道是哪個理由促使我去看了這部劇,植劇場到現在我也只看了《戀愛沙塵暴》、《天黑請閉眼》、《花甲男孩轉大人》和《荼蘼》(按照個人觀看時間排序),至於《夢裡的一千道牆》、《姜老師,妳談過戀愛嗎?》、《積木之家》則尚未看過,至於未來會不會看,可能也難說,畢竟個人對靈異系列較不喜歡XD

 

也許我是被孫可芳還有江常輝吸住目光的吧,雖然看劇照得知安心亞飾演主角時有一點困惑,但就配著午餐看(怎麼什麼都配午餐看啊),就也這樣順順地看完了。

 

「傅培梅」這三個字,對八年級生的我來說,只是傳聞中的人物,知道她會在電視上教導做菜,僅此而已,不知道她的長相也不知道她的故事,雖然這部劇中大多屬虛構故事,且傅培梅線相比於林春線來說,稍嫌薄弱了一些,但是可以讓我們多加了解某個真實世界中的人物,著實也是一件好事呢。

 

 

年代X省份情結

黑黑瘦小的林春是台灣人,只會說台語,聽不懂國語也不識國字,照顧輕度失智的哥哥已讓她的生活喘不過氣,她不會在意今天吃的飯裡頭是否有蟲或有落葉,「吃飽」這件事對她來說就是全部,而這樣的林春,後來進到了傅培梅家幫傭,也算是不可思議,一個說著捲舌國語的太太和一個道地的台灣人,如何說成這個故事,而在那一個年代所發生的事,我們現在能夠想像得到嗎?

 

故事採現代與過去交叉的方式述說,因為對比鮮明所以不會讓人有時空錯置的感覺,不過稍嫌可惜的是,劇中明確描述了林春的性格和背景,但在她眼中的傅培梅,似乎就是千金小姐較為平面了一點;有些劇情的呈現,也稍微緩慢了一些,從程紹慶的追求到傅培梅與林春相識的這期間,因為我沒有看過原著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本應如此,覺得有點漫長,我對程紹慶沒有太多興趣啊這不是傅培梅的故事嗎~而程紹慶在跟傅培梅還有她爸解釋為何失約的那一part,實在是讓我看得不懂為何要穿插這個劇情在裡頭。

 

故事其實比較像是在描寫林春的歲月,利用林春的回憶來側寫傅培梅的故事,但在現代線裡頭,林春阿嬤的回憶並不多,她對太太的感念有幾個鏡頭相當感人,像是她看著手機裡的傅培梅時間笑著的片段,還有說起太太對做菜堅持的那一份驕傲,如果可以讓現代線和過去線有更多交集,而不僅僅是「梅珍味餐館」還有「傅培梅料理」,我想一定會更感人吧。

 

雖然有些現代線的劇情有些刻意,像是王傳寶的欠債要用阿嬤的房產來抵債,祖孫從不諒解到相互擁抱彼此,王傳寶的轉變還有KIKI的家務事(?),跟樸素的過去線比起來就太戲劇性了一些;黑道大哥懷念阿嬤的心情,我也只能說,誰會這樣啦(笑)

 

 

傅培梅的堅持與林春的相伴

看著傅培梅對做菜的堅持讓我一直想到一句話:「有些事現在不做,一輩子都不會做了」,從拜託師傅到家裡教做菜,到搭棚子幫太太們上課,她發自內心想做的這些事情,並非為了她自己,她想要這些同鄉能夠藉由料理撫慰思鄉之情,她想要那些跟她一樣對做菜有興趣的太太有個門路可以上課,就跟她當初想學料理是一樣的,同鄉人不必捧著大把黃金到每個餐館求師傅教,也不必自己摸索卻充滿挫折,這種以人情為出發點的考量,我想,也是傅培梅的善良,才能帶動起這股風潮。

 

而林春陪她經歷這些風雨,她是傅培梅最好的助手,也常在旁激勵她,雖然她總是說著太太做的菜很好吃了,但當太太說著一定要跟師傅煮得一模一樣時,相信她看到了太太的堅持與努力,兩人在最後一集的相視,也才會那麼珍惜、那麼感人。

 

傅培梅把林春當作家人,體現的不只是她的個性,而是就像義甫說的台灣人要幫助台灣人一樣,人和人之間,不都是這樣互相幫助而有更深刻的連結嗎?

 

 

不管是京都排骨、松鼠黃魚、砂鍋魚頭、魚香肉絲、程家大肉、炒炒肉,傅培梅的味道會一直飄香,如同每個人記憶中的她不同,發酵出的味道也不同。

 

 

 

寫在看完之後

後來去找了幾個傅培梅當年的影片來看,其實安心亞的口音琢磨的很不錯了,印象中我也只記得外省阿公的國語,那種略帶文言,卻又有各省份不同的腔調,對現在族群融合的我們是否也只是一種過去的象徵呢。

 

雖然這樣的改編相較於史實架空虛構了一些,有時看的劇情安排也不是太過流暢,但也不失這部劇的質感,也為植劇場做了一個好完結。

 

導演:徐輔軍

演員:

安心亞(飾傅培梅)

孫可芳(飾林春)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

向上 ↑